close

 

〈瘋靡雙週報〉第14期

主編:龍龍

副編:因

雙週報14.jpg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迅速改變的防疫措施,對於許多人來說都造成心理壓力,而對本來就有精神疾病或是心理困擾的人,更是一大挑戰。本期瘋靡雙週報整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服務經驗之中,在疫情下的精神疾病當事人與照顧者可能面對的挑戰,以及可以如何因應。除此之外,也整理改寫了針對各種疾病在疫情下的因應方式。請注意本文的建議僅供參考,並非提供醫療建議,若有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與協助,請積極尋求醫療或心理專業人員建議。

 

疫情之中的精神疾病當事人與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 先照顧好自己:在防疫措施升溫之下,無論是社交距離造成的孤獨感,或是在家防疫造成與同住者密切相處的壓力,都可能對精神疾病當事人與照顧者是一大挑戰。在關心或是試圖幫助到他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就是對身邊的人最大的鼓舞。除了落實防疫規範,保護自己的安全之外,也可以參考延伸閱讀中提供的紓壓方式,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 覺察自己與家人的情緒狀態: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也可以關心身邊的人,是否有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包括持續心情低落、焦慮、煩躁、無法集中注意力等,有這些狀況出現,可能需要旁人更多關心與協助,或是進一步求助。
  • 不要因為疫情中斷治療:維持穩定的治療很重要,可以與原本的精神科醫師或治療師討論如何維持治療。若有需求可以詢問是否能夠透過視訊或遠距醫療進行。若原先的醫療院所,因為防疫考量而調整看診時間,可以先尋找住家附近其他診所求助,或是詢問醫師是否能開立慢性處方籤,至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領藥。
  • 維繫支持系統:在居家防疫時,盤點並且維持原本的支持資源。可以列出需要時可以求助的親友、社工、心理諮商、醫療等專業資源。透過電話或網路與親友保持聯繫,關心彼此的近況。
  • 主動求助:疫情之中,許多人都會經歷到精神狀況的變化,這是很常見的情況。時時觀察自己與旁人的狀況,主動提出需求,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向親友或專業資源求助。

 

各專線資源現況整理

  1. 張老師及生活調適愛心會專線暫停服務至6/14
  2. 廣青聽你說仍開放服務,僅減少分線,若撥不通表示忙線中;時間調整為:一~五0900-1700及一~三0900-2100
  3. 觀音線愛牽手家庭專線仍開放服務,會由工作人員轉知現在能否接線
  4. 心家庭專線仍開放服務,不限精神官能症當事人
  5. 安心專線、生命線仍開放服務

 

疫情會如何影響精神疾病當事人?

(整理改寫自 Everyday Health - A Therapist Answers: How Does COVID-19 Affect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強迫症:現在,什麼才是「正常」?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此刻,許多人都聞「病毒」色變,並且需要努力克服對於疫情的恐懼,而這對患有強迫症的人來說更加棘手。清潔、殺菌的強迫性想法及衝動是常見強迫症狀之一,而在此刻那些努力地讓自己維持無菌的想法,到底是一般現象還是強迫的表現,也讓許多當事人感到困惑。不過,如果你一停止重複清潔的動作就焦慮到不行,也因為不斷清洗而使皮膚破皮、受傷,或者由於堅持自己的清潔原則常常導致自己與親朋好友產生衝突,這可能表示你的行為已經超過一般適應性的行為,需要尋求協助。

如何因應:
和強迫症相處最好的方式是試圖壓抑住衝動而不真的去做,嗯,雖然說比做起來容易多了。不過以目前情況來說,適度地增加洗手次數及清潔頻率是必須的,但要做到什麼程度也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你已經搞不清楚哪些行為是不健康的,可以能夠信任的親朋好友或是精神醫療照顧者談談。如果目前為止還應付得來,可以請同住者多加注意,在發現你即將陷入衝動想法時拉你一把。

焦慮疾患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焦慮疾患有許多類型,最常見的是廣泛性焦慮症,這樣的當事人對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有過度且持續的擔心,如健康、人際關係、經濟等(而疫情本身對這些面向皆帶來負面的影響)。除了加重現有的焦慮,這次的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亦造成折磨:「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會有下一波疫情嗎?」、 「我會不會得病?」、「 我會不會在這波疫情中失業?」 焦慮症當事人處理這些不確定性的方式常常是反覆預期著最糟糕情況,而這樣的精神壓力及折磨,可能會導致身體上的症狀,像是頭痛、胃痛、睡眠障礙等等。

 如何因應:
首先,拿回你的主控權,例如試著回想上一次克服挫折的經驗。雖然你不能預測人生中所有會發生的事,但你可以嘗試掌控伴隨而來的壓力。再來,將你的焦點從擔憂轉換到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例如:如果你擔心經濟狀況而非常焦躁地想像著:「我會不會失業?」(你無法控制的範圍),可以試著轉換你的想法到:「從現在開始省錢、精打細算吧!」(你可以控制的範圍)

而如果你仍深陷無法自拔的憂慮之中,可以嘗試在每天設定5-10分鐘的時間為「擔心時間」。當擔憂的想法又浮現時,告訴自己等到「擔心時間」再來專注地思考這些念頭。到了設定好的「擔心時間」時,就把你的擔憂想法全部寫下來在紙上。許多人會因此發現他們不斷擔心的,其實是一些相同的事情。而藉由保留一段時間來真正專注面對這些事情,有些人甚至會發現自己漸漸對於那些不斷重複、了無新意的念頭失去關注的興趣。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生活面臨更多威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由於目睹或經歷重大壓力事件所致,相關症狀包括睡眠障礙、創傷事件持續反覆在腦中呈現或夢見、重複經歷此事件的行為或感受、恐懼、焦慮等。當面對類似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時,會引起當事人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日常生活對於某些當事人而言是非常折磨的,因為他們會持續地感受到自己身處於受威脅的環境中,即使那裡什麼都沒有。而這點在疫情期間可能更加嚴重,畢竟現在的確處處充滿(病毒的)「威脅」。疫情帶來的衝擊,包括死亡案例數的增加及相關的報導,而受到隔離亦或作為倖存者的罪惡感,亦可能加重上述的症狀。

如何因應:
如果你覺得你的症狀更加嚴重,試著向你可以信任的人或是你的精神醫療照顧者尋求幫助。可以嘗試注意是哪些事物引發自己的症狀;像若是與新聞報導有關,則可以減少觀看次數、適度接收必要的資訊即可。另外照顧好自己,包括適度運動、攝取營養,並在安全狀況下維持你感興趣的活動,也是不錯的因應方式。

憂鬱症

疫情本身帶來的壓力及擔憂可能引發憂鬱症狀,包括心情低落、對活動失去興趣、感到內疚、無價值,或是有出現如疲勞、專注力下降、睡眠障礙、食慾改變、持續有想死的念頭等。有研究顯示社交互動、運動、接觸大自然、完成工作等,對於改善憂鬱有幫助,不過這些活動受到疫情的衝擊之下而減少,可能導致憂鬱的情況。

如何因應:

除了可以試著運用上述因應焦慮症的方式來排解壓力之外,也可以嘗試維持規律、健康的生活,尤其是保持那些能夠為你帶來滿足感的活動。像是如果你之前習慣上健身房,但現在無法繼續,或許你可以運用線上的健身影片;而如果你苦於無法與朋友一同聚會,或許可以在雲端上相會,可以為自己帶來安慰。

雙極性情緒障礙症規律的作息是首要原則
雙極性情緒障礙症的當事人可能經歷鬱期及躁期,鬱期的症狀同上所述,而躁期則可能出現情緒亢奮、易怒、睡眠需求減少、活力增加等情形。疫情的壓力可能導致鬱期的發生,亦有可能引發躁期的症狀。而由於疫情可能大幅改變日常生活的節奏、規律、睡眠等,亦可能因此提高躁期發作的風險。

如何因應:
規律規律規律盡最大努力去維持規律的生活,特別是睡眠時間及周期。上述因應焦慮症及憂鬱症的方式亦可能會有幫助。另外應盡量避免使用物質來幫助排解壓力,例如酒精等,因為這可能會增加雙極性情緒障礙症當事人躁期發作的風險。

物質使用疾患:很多人把物質使用當作紓壓方式

許多國家的酒精銷售量在疫情之中逐漸上升,可見酒精或其他物質都被很多人用來當作疫情中紓解壓力和無聊的方式。而對於物質濫用者來說,在疫情中可能會導致使用更多物質,或者更難保持戒癮。酒精也會導致失眠、憂鬱、焦慮,以及其他長期健康問題。

 

如何因應:

若你擔心自己的物質使用已經有問題了,或者你的朋友或家人一直這樣告訴你,那麼你應該試著停止使用該物質。如果你無法停止使用、或在不用的時候感到易怒或焦慮,那麼應該向醫療人員求助。如果你正在戒癮中,記得讓你維持戒癮的理由,並且尋求親友的支持。在疫情之中,諸如戒酒無名會等支持團體也將會對你有所幫助。
 

飲食疾患:失去控制的感受可能會引發飲食疾患

飲食疾患有許多種形式,包括厭食、暴食等。取得控制感對於飲食疾當事人來說很重要,而在疫情之中我們很容易感到失去控制,也無法預測這樣的情況會維持多久。有些飲食疾當事人會因為想要嘗試取得一些控制感而造成飲食症狀的惡化,也有些人會試著透過食物來紓壓而有暴食的情況。

 

如何因應:

練習接納自己、也接納你無法控制的事物,這並非代表你放棄改變任何事情,而是不帶批判地允許現況存在。如果你的飲食狀況變得更加嚴重,請向你的諮商師或精神科醫師求助。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缺乏日程規劃可能會讓疾病更加嚴重

對於某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當事人來說,在家工作或就學的方式可能會有些幫助,讓他們能夠以自己的步調做事和休息。但對某些人來說,缺乏時間框架可能會導致注意力問題更加嚴重,並且造成拖延與降低生產力。

 

如何因應:

如果你覺得難以集中注意力,可以在每晚計畫隔天的日程與代辦事項,包括用餐、工作、休息的時間。可以寫得詳細一些,例如寫下特定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寫下「工作」。有時候把有趣或放鬆的事情,安排在無聊或困難的工作之後,可能也會有所幫助。
 

思覺失調症與妄想症

思覺失調症或妄想症可能會在疫情之中變得更為嚴重。有些人會相信自己已經染疫,即使實情並非如此;社群媒體上也會對於疫情有許多陰謀論,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本來就很多疑的當事人。

 

如何因應:

一般來說,有妄想的人很難意識到那並非實情。如果你關心自己的親友,請試圖理解他們。堅決告訴他們是錯的通常沒有效果,而且會讓他們感到更受威脅。如果你擔心這些妄想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請向醫療人員求助。如果有任何緊急安全考量,請聯絡119。


 

閱讀更多參考文章:

我OK,你OK-2020面對肺炎疫情_心理危機介入_大眾篇

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pstunt/1/2195

「安、靜、能、繫、望」 五字訣 防疫隔離中的安心原則

http://www.sop.org.tw/news/l_info.asp?/36.html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

http://www.sop.org.tw/news/l_info.asp?/37.html

疫情心理健康 - 衛福部心口司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740-52615-107.html

肺炎疫情: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1906001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照顧者關懷專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