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28 Thu 2016 13:18
CBID共識營:活泉的嘗試
- Jun 08 Wed 2016 16:11
參與105/06/04(六)“「我們需要甚麼」-醫生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專線志工蔣瀚霆的講座筆記
- Apr 15 Fri 2016 14:04
成為有「人味」的工作者 - 專線志工瀚霆的分享
- Mar 10 Thu 2016 19:27
開放式對話:芬蘭精神醫療的另類取向
隨著後現代觀點的興盛,開始讓精神醫療領域更有溫度。影響我們除了關注到症狀、藥物與療效外,更看到生病的「人」,以及人的處境,乃至對症狀或疾病本身,甚至有了新的詮釋角度。底下我們翻譯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的--開放式對話--就是後現代觀點的一種,相信大家在看過文章後,能夠感受到溫暖的氛圍,那是很不同於我們對於對待精神疾病的想像的。不過這邊也先做個說明,原文用的「 psychosis 」,我們還是基於尊重專業領域,以及避免專有名詞若用不同翻譯法會有所混淆,所以整篇文章都翻「精神病」,但我相信用後現代的觀點,應該是不會這麼強調病理化的部分的,或許理解為「精神困擾」可能更貼近後現代的精神。
- Mar 10 Thu 2016 19:08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年度課程及分享會
- Feb 25 Thu 2016 14:35
《我們應該如何談論心理健康?》
- Jan 20 Wed 2016 18:59
<不只是專線:第二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志工招募>
<不只是專線:第二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志工招募>
- Jan 08 Fri 2016 20:31
家連家秘書長莉玲阿姨的分享:有精神疾病的家人想要談戀愛、結婚和生小孩,我該怎麼辦?

在「家連家」課程結束的家屬聯誼會當中,家屬常常會來詢問我這個問題,像是:「我家兒子在病房認識一個女的,要跟她交往。我很擔心啊!萬一兩人結婚的話我要照顧的人會一個變成兩個怎麼辦?」有時候我會遇到康復者,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當中也會討論的類似的話題,他們會說:「像我們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結婚?別人一聽到我們有這樣的病,根本就走不下去了。」他們也會煩惱,在交往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告訴別人自己生病,如果沒講,難道要結婚了才讓對方知道嗎?交友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簡單事情,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對他們來說,竟然是如此困難的議題。
- Jan 07 Thu 2016 15:22
資深家屬宗本爸爸的分享:我要照顧他,那我該怎麼擁有自己的生活?
- Dec 29 Tue 2015 15:48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簡介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及治療均不甚了解,以致家有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屬來說,除了極度的害怕外也往往不知所措,加上面對社會大眾對疾病的無知和污名的烙印,常會讓疲累的家屬失去支持的力量。因此推展精障者家屬教育課程是刻不容緩。